- 发布日期:2025-02-05 21:08 点击次数:187
街牌上的秘密
俗话说“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老一辈经常用此形容澳门地方细小。虽然现在很少人再这样称呼,但澳门的街道又确实是与别不同。蓝白瓷砖街牌、葡式碎石路、古灵精怪的街名,这些都是澳门街道的一大特色。街道的特色反映澳门四百多年的历史和演变,亦见证澳门人的生活和城市变迁。它们的故事,就是城市的历史。
“澳门街”在哪
“澳门街”虽然是形容澳门真细小,但开埠之初又确实只有一条街道,它是最古老的“澳门街”。
想解开这个谜,就要回到澳门开埠之初。1553年,明朝政府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定居通商后,为了管理这些“夷人”,官员建议设立十字大街,分别以“畏威怀德”四字来命名,每条街道两旁设十家门号,而大街四周以高栅围绕。这条古老“十字大街”,据说就是今天的营地大街。初时,大街两端建造了“石闸门”和“红窗门”,更在附近设立军事营地,而葡萄牙人就在这条“澳门街”居住和通商。
展开剩余89%图1 据说是在内港的营地大街,大街两端建造了“石闸门”和“红窗门”。
图2 营地大街的葡语“Rua dos Mercadores”指“商人街”,据说葡萄牙人最早在这里聚居贸易。
随着人口愈来愈多,澳门城区也渐渐地扩张,由北面的沙梨头、大炮台,至南面的妈阁庙,都成为了澳门的范围,但这并不代表澳门不再是“澳门街”。尽管地方扩大了,但城市依然由一条主干街道连系起来。这条主干街道有两个起点:其中一端由水坑尾门出发,经白马行到板樟堂前地;另一端由花王堂门(白鸽巢附近)起,经过大三巴街、卖草地转入板樟堂前地。两条街道在板樟堂前汇合后,穿议事亭前地进入龙嵩街、高楼街和“万里长城”,最后到达妈阁庙。相传,当年林则徐巡视澳门时,也是以这条路线游览了一次“澳门街”。
图3 十九世纪中叶的板樟堂街,它曾经是澳门其中一条主干街道。
图4 今天的板樟堂街
“百变”街道牌
澳门街道名牌,向来是澳门街的一大特色。以葡式瓷砖画为蓝本设计的街牌,充满着浓厚的葡萄牙色彩,而你也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如此迷人的“砖属”街牌。但澳门最早的街牌又是怎样的?
最早的街牌据说设于1847年,为一块木制葡文街牌;但现存澳门最古老的街牌,是十九世纪末的石块街牌,由花岗石制造,上面刻有葡文街名和年份,分为石碑和石柱。在二十世纪初期,石块街牌被水泥街牌所取代,这款街牌可算是现今街牌的雏型,中葡街名都刻在街牌上,设计也相当接近。
图5 民国大马路的旧式街牌,上写了街道开辟的年份,这是极少数保留下来石制街牌。
图6 二十世纪初期的水泥街牌
至于今天所见的瓷砖街牌,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但当时的街牌上,葡文占四分之三的面积,中文则占四分之一。直到回归后,街牌设计再次修改,中葡文街名各占名牌面积的一半,中文在上,葡文在下。不过,今天还可以看到一些回归前设计的街牌,它们主要集中在“澳门历史城区”的街道上。
图7 五十年代之后的瓷碑街牌,当中葡文占四分之三的面积,中文则占四分之一。
图8 今天的街牌设计为中文在上葡文在下
碎石上的历史路
除了瓷砖街牌,“澳门街”另一大特色就是葡式碎石路,这种特别的路面铺砌方式常见于葡萄牙及其过去的殖民地上。众所周知,议事亭前地是澳门最早铺设碎石路的地方,但其实碎石路早已经存在,只是使用的石材为花岗岩,所以不以为奇。直到1993年,政府重金聘请葡国技师以黑白色的玄武岩及石灰岩,来铺砌议事亭前地的路面,人们才视葡式碎石路为澳门街道的特色。
图9 议事亭前地是澳门最早铺上黑白碎石路的地方,这也成为澳门街道的一大特色。
不提不知,很多碎石路都是澳门古老的街道,好似“澳门历史城区”沿途的街道;而议事亭前地的波纹图案代表澳门的海洋文化。南湾大马路上的碎石路,则印上帆船、海洋动物等图案,提醒大家这里曾经是南湾海岸。原来,一条碎石路在讲述了澳门街道的故事。
图10 关前街上的铜钱图案讲述,这里曾经是一条商业街,而昔日的关部行台也在街道附近。
街道的命名逻辑
大家相信都听过不少奇怪或是冗长的街名,觉得非常有趣,但到底澳门街道的命名是以甚么逻辑呢?
图11 在澳门街名中不乏以纪念日来命名的,其中最有名气是十月初五日街,街名旨在纪念1910年10月5日革命。
澳门最早对街道的命名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并于1869年首次刊宪命名了的街名。在各个时期,街道命名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早期的街名主要以地方和生活为主题,如大三巴街,卖草地街但有时候会出现比较奇怪的街名,好像俊秀巷,恋爱巷等。随着澳葡政府进行殖民统治,街道以葡国官员,澳门总督或历史伟人来命名,如殷皇子大马路,亚马喇土腰及士多纽拜斯大马路,而这批街名的特点就是又冗长又难唸。除了以葡萄牙的名人来命名,有时候也为纪念华人来命名,如卢九街和何连旺巷。
图12 大关斜巷的街牌
澳门不少古老街道是以附近地标来命名,但有些街道的地标可能早已消失。以大关斜巷为例,不论是中文街名的“关部行台”,或是葡文街名的“庇护圣母教堂”(唐人寺),皆早已被拆卸。
图13 俊秀巷街牌
街道离不开生活,很多街名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好像打缆围、打铁斜巷、工匠街等;也一些街名蕴含着居民的祝愿,如俊秀巷。
早期澳门街名以葡文为主,中文街名多数是葡文的翻译或译音但因为当时的翻译质素一般,因而出现一些奇怪街名。高士德大马路原名译为“柯高马路”,但“柯高”二字听起来像“痾”觉得不雅才改名;而昔日的“近西街”也因为居民的反对声重新命名为“美丽街”。
进入二十世纪,澳门从填海得到新的土地,开辟一些新的街道,而新街采用新的命名方式。在北区的街道主要以顺序作命名,而新口岸和新填地的街名则以城市为主题。至于近年开辟新街道,则是该区的特色来命名,如东亚运体育馆周边的街道名称与运动有关,而石排湾新区则以“和谐”和“乐居”为主题。
图14 殷皇子大马路街牌
澳门很多街名都十分冗长和难唸,而当中大多数是葡国或澳门名人的名字,如殷皇子大马路是纪念恩里克王子(Henry the Navigator)。在这位王子领导下,葡萄牙人开始探索大海,也揭开地理大发现时代。
图15 仙德丽街街牌
在澳门新口岸一带,有不少以中国城市来命名的街道,包括佛山街、北京街、上海街等。在新填地区也能找到以其他国家的城市命名的街道如长崎街、果亚街、罗马街、马德里街,仙德丽街,科英布拉街等。
长长历史路,细说澳门街。从街牌到街名,由碎石路到“澳门街”,每条街道都蕴含它的故事,它的文化。
作者|劳加裕 摄影|陈永坚
原文载于《澳门忆记》(程祥徽主编)张家港股票配资,澳门文化资源协会,2016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