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5-01-13 03:33 点击次数:84
事件:10月,赛力斯开始招聘机器人相关岗位;11月1日网络传播“2024走进赛力斯创新技术展”将于11月21日举行,同期将举办“2024赛力斯人形机器人专题技术论坛”。11月2日,赛力斯董秘在朋友圈避谣“没有论坛,也没有任何供应商”。市场对华为及赛力斯加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讨论非常热烈,我们的看法是: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材料一:
作家对生活的敏感程度,决定作家作品是否元气充沛,是否与现实距离近,是否有情趣, 是否有朝气蓬勃、热气腾腾的生活等等。
一个对生活不敏感的作家,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写了几十年还是一个样,写一百篇 等于一篇,十年后的作品跟十年前的一模一样,哪怕它的题材不一样,乡村、山川、城市, 但从作品中折射出来的思想、情调、趣味以及创作手法、技巧等等,从来没有发生过改变。一百篇等于一篇,那是创作的耻辱,在糟蹋自己时间的同时,也浪费了读者的生命。
一个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会在作品中不断自觉超越自己,每写一个作品都有新的东 西,或者是新的语言,或者是新的结构,或者是新的叙事和表达方式。手法的创新还仅仅是 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笔下写的尽管是唐朝,但也能看出作家对于人生、关于世界、关 于生活的思考和探究,存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种复杂关系,充满对人类自身和 人类未来发展的终极关怀。
一个对现实不敏感的作家,他所理解的生活是一成不变、波澜不惊的,对于生活中发生 的各种事件熟视无睹。这种作家不仅不关心生活,而且也不会读书学习, 因此也不会思考。他所进行的文学活动,只能称为写作,还不能称为创作。
展开剩余96%作家与生活的关系,应当是左手与右手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 互成就的。一个合格的作家,随时对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我们所说的深入生活,并不是 指非得在某个岗位上工作十年八年,或者在某个乡村待上三年五年。一个敏感的作家,买菜 的时候能从小贩的 口中收集素材,吃饭的时候能从朋友的交谈中收集素材,甚至一个眼神, 一次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用到笔下。他的思想始终保持在一触即发的状态。往往生活中一 个很小的细节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便可以开始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地创作。这样的作家, 只恨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写作,很少有创作枯竭的时候。
创作需要才华,但才华并非灵丹妙药,才华是额度固定的存款,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只有对生活保持高度敏感的作家,才可能把才华变成聚宝盆,才可能凭借才情和勤奋 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才华横溢的作品。
一个高度敏感的作家,他的世界观、精神境界是发展的、进步的、超前的、与众不同的。面对同一件事情,他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的作家,面对生活的时候是真诚的,在进行创作 的时候,一样是真诚的。他用真诚的文字表现生活,打动读者。一个作家失去了对生活的敏 感,也就失去了最宝贵的真诚。他所构筑的世界哪怕色彩缤纷、奇幻多姿,因为失去了真诚, 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小说写得太像小说,是小说的悲哀。真正优秀的小说,其场景是自然而然的,是浑然一 体的。作家笔下的生活,是可以在生活中重新被复制和展示的。作家用文字创作了一个立体 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用镜头来还原。而那些特别像小说的小说,无处不充满人为的构造, 场景、人物和情节如同橡皮泥,他本来想捏一只鸭或者一只鹅,可态度并不严谨,随心所欲, 先捏一个鸭头,再捏一个鹅身,接着又捏了一个鸡脚,把这三者生硬粗暴地拼接到一起。他 主观认为这就是创造,看似头尾和四肢完整,然而捏出来什么都不是。
故事好找,细节难寻。一个对生活保持高度敏感的作家,写的哪怕是前朝往事,能够设 身处地地为笔下的人物考虑,借助现实生活的体验,借助图书和资料,对故事发生的背景做
考古史的研究,还原一种真实,让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丰沛的细节是让人物活起来、立起 来的关键因素。让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过正常人的生活,必须依靠细节来支撑。细节,考 验一个作家的宽阔、深邃和睿智。一部宏大的作品想单凭廉价的想象来支撑,那无异于异想 天开。
敏感无价,尤其是作家,对生活麻木不仁的人,不可能写出元气充沛的作品。
(摘编自李新勇《敏感无价》)
材料二:
生活中的我是敏感的,常常别人的一个眼神就会引起我下意识的反思。其实这不太好, 它让我花费太多心思了。
生活中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特别是引人围观、热闹非凡的事,我内心的触动会更大,很 多事甚至不希望它发生。可是,生活是个大舞台,喜剧或者悲剧每天都在上演,谁也阻止不 了它发生什么。作为作者,特别是喜欢以小小说的形式描摹生活的作者,这样的敏感有时又 是好事,它弥补了我生活的不足,扩大了我体验生活的外延。我要做的,就是拿起手中的放 大镜,还原生活的本质,探究真相背后的东西,然后揉进自己的思考,把它呈现给读者。如 果没有什么感觉,我会把它们记下来,等着自己静下心,认真思考它的来龙去脉。
小小说是具有新闻性特质的。关注生活,实际上就是关注新闻事件。曾有理论家定义, 小小说是生活的轻骑兵。我想,这样定义小小说的一个特质,是有它的道理的。关注生活或 者说关注现实,小小说不能视而不见,装聋作哑,它需要以合适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当 然这种声音不是还原生活事件。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有引人深思的观点,想象和夸张也是 必要的,这是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的最大区别。
生活是复杂的,也是多变多彩的,我们时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 ”的眼睛。要多看到新 闻事件背后隐藏的东西,它常常只是一粒种子,需要我们施肥、剪枝,促它发芽、结果。因 此,做敏感的人,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编自田洪波《做一个敏感的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生活不敏感的作家,其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基调、创作技巧等往往一成不变,因此 往往会陷入自我重复之中。
B .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在手法上创新是为了表达对人生、世界、生活的思索和对人类 未来发展的终极关怀。
C.创作与才华的关系,就如同作家与生活的关系一样,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相互补充、 相互配合的。
D.高度敏感的作家,具有超前独特的世界观,对事有不同感受,创作真诚动人。失去敏感, 则失去真诚,作品如空中楼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个世界可以用镜头来还原 ”,指敏感的作家创作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自然 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被复制。
B .细节至关重要,对于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而言,他们通过丰富的细节刻画,让笔下人物 鲜活地展现出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
C .材料二表明,作为小小说的创作者,对生活敏感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这种敏感应当与 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积累相结合。
D .小小说与新闻报道,都要求关注生活,对生活高度敏感,小小说不仅要有自己的见解, 而且要还原生活事件。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在薛宝钗的生日宴上,史湘云评论说台上的小戏子与林黛玉相似,这让林黛玉感到自己
受到了贬低,因而十分恼怒。
B .列夫 ·托尔斯泰被俄国的一个真实案件触动,引发了他的深思,进而促使他投入十年的 时间去创作《复活》。
C .出色的摄影师具备一双擅长“捕捉 ”的眼睛,时常留意生活的变化,并能发掘出别具一 格的画面构图。
D .卡夫卡具有高度敏锐的感受力,能将微不足道的感情成倍放大,这种能力一直压迫他脆 弱的神经,让他备受折磨。
4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特色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 分)
5 .有人认为,对生活敏感是作家创作的关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月黑夜
杨朔
秋头夏尾,天气动不动就变颜变色地阴起来,闹一场大风大雨。在这样风雨的黑夜最惯 于夜行的人也会弄得迷失方向。
①黑暗形成一所无情的监狱,把李排长一群人牢牢地禁锢起来。李排长接到冀南军区司 令部命令,过河到滏阳河北岸参加反“扫荡 ”斗争。他带领一班骑兵在黑夜里转来转去,终 于迷惑地下了马。班长杨香武提议先到村里找村长庆爷爷避避雨。到了村里,庆爷爷就领着 李排长等人来到一座破旧的祠堂,先安排八路军战士休息。
第二天雨停了,他们潜伏在村里。到了傍晚,火轮般大的太阳沉落后,暮色苍苍茫茫地 袭来,李排长的心境却相反地晴朗起来:他不再担心鬼子的侵扰。过河的事,庆爷爷已经一 手包揽,预先便把事情铺排妥当。不走桥,而用船渡。但想安全地突过这道封锁线,并不是 轻而易举的事。只要走漏一些儿消息,鬼子决不肯轻轻地放过。
李排长从腰里掏出粮票和钱,要算还这一天人马的吃食费用。庆爷爷推开他的手,再三 地拒绝。老头子笑道:“嘿,你想错啦。咱们连据点那里的人还心甘情愿偷着送公粮,咱是 想:同志们轻易不来一趟,吃点饭还不是应该的。”结果,李排长还是把粮票等付清了。
②二更天光景,大地睡去了,生长在大地胸膛上的人们却展开保卫土地的活动。庆爷爷 一定要亲身送他们渡河。李排长认为他的年纪高,深夜露水很重,怕他招受风寒,百般阻止 他。老人更加不肯。庆爷爷惯常倚老卖老,假若旁人说他老时,他可决不服气。他会握紧拳 头,伸直强壮的右胳膊,瞪着眼说:“别瞧咱老,五六十斤的小伙子叫他坠着打提溜,还不 算事!”
渡河的地方离据点仅仅十来里路,隐隐地可以望见那边的灯火。李排长一群人到达河边 时,庆爷爷早就派来一些农民等候着。堤上放着两盏马灯,照见那些汉子。
杨香武低声叫道:“吹灭灯!还怕鬼子看不见?”一个农民却很大意地答:“不怕,鬼 子黑夜从来不动。”随手只把灯苗捻小。
滏阳河平静地流着,很黑,很深。两岸十分静悄,只听见各色各样的虫叫。庆爷爷走近一个汉子,小声问:“船还没有来么?”
这时,下游响起缓缓的水声,河面推过来纤细的波纹。不久,一只小船轻飘飘地傍岸泊 下。船小,所以只能渡人。庆爷爷用商量的口气对李排长说:“头口顶好卸下鞍子,叫他们 给拉过去。”
骑兵脱离鞍子,就像海螺跑出甲壳,失去机动的能力。但又没有更完善的办法,只好冒 险。李排长叮嘱每个人要携带着自己的一套马具过河,不许杂乱地堆在一起。这样,即使情 况突然转变,急切间还可以备马,不至于乱成一团。李排长动手解马肚带时,警惕地朝据点 望了几眼。那隐隐的灯火还没熄灭,犹如几只狡猾的魔眼穿过漆黑的大野,窥探这边的动作。
马生来便识水性,一个个在浪花里摇动着身子,农民就全爬上马背,低声吆喝着,一同 凫到对岸。骑兵各抱着鞍鞯,争着上船。先摆过五六个去,李排长和杨香武全等第二批再渡。庆爷爷打着一盏灯走来,轻声地咳嗽着,一面亲热地说:“你们走啦?回头可来呀!”李排 长从心里感激地说:“就是太麻烦你老人家啦。”
小船摆过来,第二批人也渡过河去。一袋烟的工夫,这支骑兵便重新备好马,坐上马背。李排长转过头,望见庆爷爷还站在河对岸,不知对农民指挥着什么。古铜色的脸膛,花白头 发,依稀地映着灯光,显出的不是老迈的神情,而是充满生命力的青春气概。李排长用两腿 把马一夹,领着头跑起来,急急地要脱离这危险的境地。他们跑出将近二里路,后边忽然传 来爆炸的声响。杨香武低声嘲笑道:“鬼子出击了不成?马后炮,吓唬谁,横竖追不上老子 啦。”
李排长用缰绳鞭着马,更紧地催促马奔跑。马便放开腿,领着后边的马群,一阵风似的 驰向茫茫的黑夜。北极星正挂在他们的对面。
半个月后,这队人完成任务,果然转回来了。他们平安地偷过那座离据点极近的板桥, 赶到庆爷爷村上时,约摸将近半夜。四十里路的急行军,每人的喉咙都有些干燥。李排长决 定在这里歇息一刻,喝点水,然后再走。他们不费事地叫开栅栏门,把马缆在街上,一齐走 进村公所。农民都起来了,敞着怀,趿着鞋,对待老朋友似的招呼他们,但是精神带着点不 自然。
杨香武一只脚踏着凳子,两手玩弄着他惯用的柳条鞭子,眨着眼问:“庆爷爷哪去啦?” 一个农民苦涩地答:“死啦!”
每个骑兵都睁大眼,李排长的脸露出更大的惊异。不待他问,那个农民接下去说:“③ 那天黑夜送同志们走后,他老人家也就送了命!”
那天夜晚,骑兵渡过河去,庆爷爷正吩咐大家把小船拉到原地藏匿起来,几个人亮着电 简,从他身后走过来。河面红光一闪,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音,就在这一霎间,小船碎成几块。十来个鬼子兵即刻从夜色里涌出来,把岸上的农民包围在中间。庆爷爷叫鬼子抓去后,好几 天没有音信,后来才听说被鬼子挑死了……
农民说完这段事情,又补充道:“都怪咱们太大意,河边的灯点得明晃晃的,人家用千 里眼照一照,什么东西看不见?”
全场的人都哀默着,说不出话。桌上,洋油灯的灯苗颤动起来,光亮一时变得很暗淡灯 影里,老人的形象似乎又出现了:古铜色的脸膛,满顶花白头发。他人虽然死了,他的形象 却更清晰、更高大,活生生地刻印在李排长的心中、杨香武的心中, 以及每个骑兵的心中。
带着这个形象,当骑兵们再投向漆黑无边的夜色时,每人都具有一种新的力量。这力量 刺激他们,④使他们急切想撕破夜色,把头高举到天外,从那里,他们可以看见另一个崭新 的世界。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八路军 ”“扫荡 ”“鬼子 ”等特定词语的运用,反映渡河这件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是抗日战争时期。
B. 第二段文中画横线句李排长“不再担心鬼子的侵扰 ”,从侧面表现庆爷爷做事周到,值 得信任,也表现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支持。
C. 文中画横线处两次对庆爷爷外貌形象进行刻画,但两次描写的作用各不相同,第一次旨 在表现人们对庆爷爷的深切怀念。
D. 庆爷爷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却是千百万个为中国革命斗争献出宝贵生命的平 凡英雄的典型代表。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句子①运用比喻,把“黑暗 ”比作“监狱 ”,禁锢了李排长一群人,照应题目,突出雨 中夜晚队伍行军的艰难。
B. 句子②“大地睡去了 ”运用了比拟,不仅使自然景象生动,更暗示了和平宁静的表象之 下,即将有不凡的事情发生。
C. 句子③中农民称庆爷爷的死为“送了命 ”,是当地人的口头语,看似回答很随意,实则 表现了农民对庆爷爷的尊敬。
D. 句子④中“夜色 ”一语双关,既指天色,更指社会现实的黑暗;“急切想撕破夜色 ”表
达了战士打败敌人的决心。
8. 文章最后一段写道,骑兵们“都具有一种新的力量 ”,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种“新的力量 ” 指什么。(4 分)
9. 小说骑兵队渡江的情节虽然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 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大王若以此不信,则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 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 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此数人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 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 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节选自《韩非子 ·难言》,有删改)
材料二: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 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
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 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 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 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 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絜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 要汤,未闻以割烹也。”
(节选自《孟子 ·万章上》)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此数人皆世之仁贤 A 忠良 B 有道术之士也 C 不幸而遇悖乱 D 暗惑之主而死 E 然则 F 虽贤圣
不能逃死亡避 G 戮辱者 H 何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用,被采用,和《归去来兮辞》中“遂见用于小邑 ”的“用 ”词义不同。
B. 察,调查,指仔细考虑,与《陈情表》中“察臣孝廉 ”的“察 ”词义不同。C. 要,求取,与《孔雀东南飞》中的“虽与府吏要 ”的“要 ”词义相同。
D. 顾,看,与《鸿门宴》中的“大行不顾细谨 ”的“顾 ”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韩非子认为进言很难,有些法令虽然正确,有些道理虽然完美,但是如果君主不相信严 重的可能会导致进言者遭受灾祸、死亡。
B. 韩非子不仅揭示了进言的困境,也暗含着对君主的规劝,期望君主能够明察纳谏,同时 告诫谋士要谨慎进言。
C. 伊尹坚守道义,如果不符合道义,便一点也不给别人,也一点不从别人那里拿走,表现 出正确的利义观。
D. 伊尹曾隐居避世,商汤多次派人去聘请他,伊尹认为自己比不上尧舜之君,不如在乡野 中以尧舜之道自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知其贤而用之。(4 分)
(2)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4 分)
14. 韩非子和孟子的“伊尹之辩 ”由来已久,双方都认可伊尹的才智与成就,但就“伊尹以 割烹要汤 ”事件双方持相反的观点,请分别概述韩非子和孟子关于这一事件的看法。(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满江红 · 中秋①
辛弃疾
美景良辰,算只是、可人风月。况素节扬辉,长是十分清澈。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 幕遮银阙。倩飞廉、得得② 为吹开,凭谁说。
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安得便登天柱③上,从容 陪伴酬佳节。更如今、不听麈谈④ 清,愁如发。
【注】①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中期(1169 年前后),辛弃疾进奏朝廷,论议抗金方略,反对 议和偏安,但是权奸当道,辛弃疾的进奏未被采纳,反遭排挤打压。②飞廉:神话中的风伯。得得:特地。③天柱:山名,在今安徽省潜山市西北。④麈谈:魏晋人好执鏖尾清谈。麈尾, 谈玄时所执的拂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词的上片使用“况 ”字,引出中秋佳节的月光更加皎洁明亮,突出了中秋之夜的独特魅 力,强化了澄澈宁静的氛围。
B. “倩飞廉 ”二句说想请风伯特地为他把云彩吹开,可又找不到人去给风伯说,表达有心 赏月而不得的惋惜、无奈之情。
C. 词中描绘了中秋的美景良辰,烘托出词人对中秋佳节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为后文抒发对 团圆的渴望等情感做铺垫 。
D. 词的结尾以景结情,描写如今不仅不能赏月,甚至连月下清谈也不能继续的场景,表达 幻想破灭后的愁苦。
16.后人评价这首词“似旷而实悲 ”。请你谈谈对此评价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突出表现士兵们不为功勋、不惧死亡、奋勇杀敌的句子是“ , ”。
(2)《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 , ”两句进 行对比,总结了后唐庄宗先兴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对执政者提出告诫。
(3) 自 问 自答,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 引发读者思考 。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 常见,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渐渐地,山谷深陷,峡底终不可见。树愈高大,林愈浓密。几次停车瞭望,都觉得该是 目的地了,却只是停在大山鼓起的腹上观见林海苍苍。山越高,下方的峡谷越显出雄浑与幽 深。秋风吹拂,阳光融霜,森林正褪去夏天浓绿的妆色,泛黄,泛紫,这是森林要休息了, 树干中与枝头上充盈的水分正回到土石下的根部,制造光合作用的叶绿素正在褪去,叶片中
.
的花青素浮现出来,连绵的森林将幻变出响亮的黄和鲜艳的红。森林将在脱尽叶片,在严冬 的风雪中沉沉睡去之前,要在一年中最明净的阳光里,在最湛蓝的天空下,来一次色彩的大 交响:万众树木气势磅礴,高声歌唱!
18.下列句子中的“在 ”与文中加点的“在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B. 只要有利于人民,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C. 每一棵树都在向新一轮葱茏发起冲刺。
D.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19 .著名诗人高平有诗称赞:“九寨看水,光雾看山,山水不全看,不算到四川。”光雾山有 “ 中国红叶第一山 ”的美誉。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巴中观光旅游,景区请你拍摄一个推介 光雾山红叶的短视频。请根据材料,完成下面拍摄脚本中的解说词。(6 分)
要求:至少使用一个比喻修辞,不超过 100 字。拍摄主题:“醉美 ”红叶
画面组成要素:峡谷、大山、森林、阳光、红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3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nsdd ” 是 “ 你 说 得 对 ” , “xswl ”是 “ 笑 死 我 了 ” , “ssfd ”是 “ 瑟 瑟 发
抖 ”…… 媒体报道称,一些难以理解的中文缩写及网络流行语正在将网络用户划分为 不同的、 完全没法交流的群体。
有人担心 网络流行语的晦涩难懂,可能造成交流障碍,导致文化割裂。这担忧不无 道理 。时下,一些 自作聪明的生硬造词,随心所欲的缩写简写,影响了人际交流,造 成圈层割裂。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 , ① 。比如 “爷青回 ”表现了不服老、不服输的精神 , “上海名媛 ”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而时下流行的② 。那些制造流行语以及使用 流行语 “打哑谜式 ”的聊天方式,未必都是在有意制造语言障碍 。相反,它打开的是 一扇窗 。透过它,往往使我们能看到年轻人在网络社交中“ 求省求简 ”的“ 手聊 ” 习 惯,看到他们对社会改革的期盼,看到他们赋予文字符号的娱乐意味。那些词能达意, 得以普遍使用的流行语 ,会沉淀下来,融入现代语言文字体系 ,具备长久生命力,成 为社交的 “硬通货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4 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 ”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记念刘和珍君》)
B. 1964 年 7 月 5 日,“泥腿子专家 ”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C. 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 ”地唱歌。(《哦,香雪》)
D. 疫情之下,既有难以预料的“黑天鹅 ”,也有有迹可循的“灰犀牛。”(《在民族复兴的历 史丰碑上——2020 中国抗疫记》)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 Ⅰ提到“对生活的敏感 ”是指面对生活时有着更强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它让我们感受更细微和更深邃的美好和喜悦,也能让我们看见更隐秘和更深刻的丑陋和痛苦。
以上材料对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请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邕衡金卷 ·名校联盟
南宁三中、玉林高中 2025 届 12 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 D【解析】A 项错在“ 因此往往会陷入自我重复之中 ”,强加因果。且“情感基调 ”并不 等同于“情调 ”。B 项“一个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每写一个作品都有新的东西,或者 是新的语言,或者是新的结构,或者是新的叙事和表达方式 ”,不一定在手法上创新,且“在 手法上创新 ”和“为了表达对人生、世界、生活的思索和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终极关怀 ”不存 在目的关系;C 项根据原文“作家与生活的关系,应当是左手与右手的关系,是相互补充、 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 ”“创作需要才华,……只有对生活保持高度敏感的作家, 才可能把才华变成聚宝盆,才可能凭借才情和勤奋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才华横溢的作品 ”可知, 创作与才华的关系,和作家与生活的关系并完全一样。
2. D【解析】D 项小小说“不是还原生活事件……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 ”且“要有自己的见 解 ”和“要还原生活事件 ”不存在递进关系。
3. B【解析】B 项属于作家的敏感,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作家对生活要 有高度的敏感。”A 项属于个人性格的敏感,对语言的敏感。C 项属于摄影师的职业敏感。D 项虽然属于作家对生活的高度敏感,但没有提及这种敏感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
4.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材料一用“灵丹妙药 ”“额度固定的存款 ”“聚宝盆 ”, 比喻作家 的才华,材料二用“一粒种子 ”,比喻敏感的作家对生活的发现,使论证生动形象。
②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材料一通过将对生活敏感和不敏感的作家进行对比,突出了敏感 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材料二则将作者小小说和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强调了文学作品“一定 要有自己的见解 ”。对比论证使得观点更加鲜明,说服力更强。
③开门见山地提出关键词“敏感 ”。能引发读者的关注。
④语言通俗易懂。如材料一第五段与材料二第二段的语言平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使论证 易于理解。(每点2 分,答到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5.①作家对于生活的敏感程度,直接关乎其作品是否充满活力,是否贴近现实,是否富有情 趣, 以及是否能展现出一种生动热烈的生活气息。
②一个对生活高度敏感的作家,能不断超越自我,在创作手法上创新,并深入观察思考生活, 表现丰富的细节,揭示复杂关系,展现终极关怀。
③敏感使作家保持真诚态度,用心感受并用文字表现生活,打动读者,弥补生活不足,还原 本质,探究真相,呈现立体真实世界。
6. C【解析】一是“两次描写的作用 ”是有相同之处的,都表达有崇高敬意;二是“ 旨在 表现人们对庆爷爷的深切怀念。”错误,第一处旨在“崇高敬意 ”。
7. C【解析】“他老人家 ”的称呼才包含了对庆爷爷的尊敬,“送了命 ”看似回答很随意, 实则表现了农民对庆爷爷牺牲的痛心。
8.①“新的力量 ”是指从“庆爷爷坚持要送李排长过河 ”以及“被抓后宁死不屈的态度 ”看 到了庆爷爷爷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不屈的斗争意志(或者敢于斗争、不折不挠、敢于牺牲);②“新的力量 ”是指庆爷爷牺牲带来的冲击以及百姓生活不得安宁的现实让战士们坚定了要 打败敌人的决心。③“新的力量 ”是指战士们从百姓们对抗战队伍的大力、无私支持以及阶 段反“扫荡 ”任务的胜利中坚定了对光明未来的期盼。(答对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
9.①通过描写“漆黑的大野 ”“静悄 ”的河岸等自然环境描写和“据点 ”高度警戒的局势, 渲染紧张的氛围;②抓住渡河前的等候、渡河中的轻装过河、渡河后的急速脱离几个关键环 节,使渡河过程环环相扣,表现出渡河行动的迅速,营造出紧张的氛围;③通过“低声 ”“警 惕地望了几眼 ”“急急的要脱身 ”等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紧张的心理。
(每点 2 分)
10.答案:CEH
【句子翻译】这几个人都是仁义、贤能、忠良而有本领的人,不幸遇到荒谬昏庸的君主而死 去,那么即使贤圣也不能逃避死亡和刑辱,为什么呢?
11 题答案:CD , D 项“弗顾也”的“顾”意思是回头看,大行不顾细谨的“顾” ,翻译为顾虑、 考虑,两者词义不同。
12.答案:D【解析】原文“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 ”并非用自己与尧舜作比较,而是 将“处畎亩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 ”与“使是君为尧舜之君 ”两种做法作比较,得出结论:在乡野间(出世) 以尧舜之道自娱自乐,不如踏上仕途(入世),让当今的君主做尧舜一样 的圣君。
13(1)亲自拿着炊具做厨师,亲近熟悉后,汤才知道他贤能并重用了他。
赋分点:①身:亲自( 1 分);②庖宰:厨师( 1 分);③昵近习亲:亲近、熟悉(1 分);
④句子大意 1 分。
13(2)我是百姓中的先觉者,我就得拿尧舜之道让这些百姓有所觉悟。
赋分点:①者也,判断句,要求翻译出“是 ”;(1 分)②将,表示强调、肯定,必定,得;(1 分)③觉,唤醒,使......觉悟;(1 分)句子大意 1 分。
14. 韩非子认为,伊尹的确曾经做过厨子,但他是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1 分)孟子 认为,伊尹没有做过厨子,他是躬耕于山野、笃信“尧舜之道 ”的“先知先觉 ”,以尧舜之 道为乐,(1分)后来接受商汤的聘请是为了天下的百姓,体现了伊尹天下为公的责任与担 当 。( 1 分)
15. D 【解析】“词的结尾以景结情 ”错。“更如今、不听麈谈清,愁如发 ”重点在 “愁 如发 ”,是抒情句,应为“ 以情结景 ”。
16.①作者写“弦与望,从圆缺 ”,言“月有阴晴圆缺 ”,自古如此,不必在意, 以超脱、旷 达的态度消释无月可赏的遗憾。(2 分)②“倩飞廉 ”二句,词人想请风伯特地为他把云彩 吹开, 以便赏月,可又找不到人去跟风伯说,既有月被云遮之愁,也有缺少知音之愁。(2 分)③主和派清谈误国,更让人忧愁。“愁如发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寄寓南归以来收复中原 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愁。词人看似旷达,其实内心深处并未摆脱愁苦。(2 分)
17.(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18.C 文中加点的“在 ”是副词,表示“褪 ”的动作正处于进行状态。A“在 ”是介词,指 “笑 ”这一行为的处所。B“在 ”和“所 ”连用,表示强调,后多跟“不 ”。C“在 ”作副词, 表示“冲刺 ”动作正处于进行状态。D“在 ”是动词,指存在。
19.【答案】参考示例:这里,峡谷幽深,山峦如波涛般起伏,森林仿佛无边的色彩海洋。
在明净的阳光里,光雾山浓绿渐褪。伴着秋日的脚步,光雾山的红叶是一日一色,金黄、橙 红、橘红、深红渐渐在绿海中蔓延开来。这里不愧为“中国红叶第一山”。
【解析】拍摄推介光雾山红叶的短视频,根据材料,画面的其它要素要围绕“红叶”写。解说 词要做到要素齐全(2 分);语言形象,使用比喻修辞(2 分);解说要有顺序,富有情感(2 分)。
20. ①网络流行语未必都是消极的(不好的 、负面的) /网络流行语有其积极的一面 ( “ 网络流行语 ” 1 分 , “ 未必都是消极的 ”或 “积极的 ” 1 分)
②“ 内卷 ”体现了直面现实的勇气/“躺平 ”体现了改革积弊的期许
(开放式填补。举例写出一个网络流行语 1 分,写出其积极意义 1 分。解析:由前文“ 比 如 ”提示此处要仿前两句,再举一个网络流行语的例子,说明“网络流行语也有积极的一面 ”。) 21. 第一处语病是缺主语:“透过它,往往使我们…… ”,第二处语病是语序不当:“看到他 们赋予文字符号的娱乐意味,看到他们对社会改革的期盼 ”。
修改为:透过它,我们往往能看到年轻人在网络社交中“求省求简 ”的“手聊 ”习惯, 看到他们赋予文字符号的娱乐意味,看到他们对社会改革的期盼。
22. D 原文画横线处的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 表示强调突出,B 表示特定称谓,C 表示 直接引用,D 表示特殊含义。
常见的双引号用法有:表示直接引用,表示特殊含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产生了新意, 通常用比喻、拟人、反语等手法),表示特定称谓(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别称、绰号、简 称、专用术语、纪念日)、表示强调突出、表示否定讽刺。
23.【作文解读】材料的关键词是“对生活的敏感 ”。“对生活敏感 ”指既是指人们对生活中 发生的小事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也是指人们对生活有着更深的感触。
对生活敏感不仅对写作(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的个体成长等方面也有着重 要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敏感的人能发现更多生活的细节,会对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进行 深度处理,从而在生活中获益。但同时也要看到,对生活过度的敏感也会让个体更容易在经 历中受到伤害。由此,本次作文可以从对“对生活的敏感 ”的认识说起,从不同角度分析“对 生活的敏感 ”的好处或不足,并思考“对生活敏感 ”的应用方式,引导学生借此拥有丰富的 心灵,提升精神档次,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立意】
对生活敏感是成长之路中的双刃剑.
用敏感之心洞见生活的美与痛,深化人生体验的旅程
敏感而不脆弱配资平台app,于生活中构建自我防护的盾牌
发布于:广东省